“超仿棉聚酯纤维具有高品质、高功能的特征,既解决了聚酯纤维亲水性差、短纤维易起球、混纺织物需要两步染色等共性缺点,又克服了棉织物弹性、抗皱性能差,缩水率大、不耐酸、不耐霉菌等弱点。项目开发出的易染色、亲水细旦和高回潮超仿棉聚酯纤维三个系列产品已经率先在化纤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多家企业推广应用,示范效果良好。”6月10日在北京举行的“超仿棉聚酯纤维及其纺织品产业化技术开发”项目科技成果鉴定会上,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副院长李鑫项目工作报告中说道。
经过多年连续攻关,超仿棉项目从立项到多项关键技术的突破,配套装备的研制,以及纤维产品的工业化生产,这一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指导,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东华大学等单位共同承担的重头项目对聚酯纤维以及纺织行业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本次鉴定会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孙晋良任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天津工业大学教授程博闻任副主任委员,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副会长王玉萍、中国印染行业协会会长陈志华、北京服装学院教授王锐、上海纺织控股有限公司教授级高工杜卫平、江苏省纺织研究所有限公司教授级高工李荣珍任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蒋士成、俞建勇,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发展部主任彭燕丽、副主任张慧琴以及超仿棉聚酯纤维及其纺织品产业化技术开发项目参与单位代表共同参加了此次项目鉴定会。会议由张慧琴主持,项目鉴定环节由孙晋良院士主持。
中国纺织科学院研究院副院长李鑫,针对项目整体工作作出报告。就立项背景而言,聚酯纤维作为重要的纺织原料,其产业发展面临诸多问题亟需解决,如:高附加值的功能纤维品种少、产量比重低、品质不高;同质化竞争激烈,行业利润率低等。超仿棉聚酯纤维的技术开发成果可有效利用我国聚酯过剩产能,缓解棉纤维供给不足问题,减少纺织原料对棉纤维的依赖。同时,产品具有高品质、高功能的特征,既解决了聚酯纤维亲水性差、短纤维易起球、混纺织物需要两步染色等共性缺点,又克服了棉织物弹性、抗皱性能差,缩水率大、不耐酸、不耐霉菌等弱点。
就项目指标完成情况而言,各项指标均完成甚至是高于合同值。项目研发了易染色、亲水细旦和高回潮三个系列超仿棉聚酯纤维;开发了超仿棉聚酯纱线加工技术;建立了超仿棉聚酯纤维织物风格评价和优化技术方法;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2篇;授权发明专利29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编制技术标准7项。
就项目成果转化而言,易染色超仿棉聚酯纤维手感柔软、抗起毛起球、穿着舒适、可常温常压染色、与棉混纺可一浴一步染色、色牢度好,具有突出的节能减排、低碳环保等特性,适用于家居服、衬衣、打底衫、休闲服等产品;亲水细旦超仿棉聚酯纤维吸湿快干性能长效、亲肤好、穿着舒适、其它物性指标和后道加工性能与常规聚酯纤维相当,适用于男女运动T恤、休闲装、女士时装、练功服、运动装、高档衬衫、护士服、作训服等产品;高回潮超仿棉聚酯纤维手感柔软,吸湿性、抗静电性、抗起毛起球性能优良,适用于运动服、休闲服、内衣、牛仔、衬衣、家纺等产品。
就项目推广应用而言,易染色、亲水细旦和高回潮超仿棉聚酯纤维三个系列产品已经率先在化纤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多家企业推广应用,示范效果良好,三个系列产品实现了万吨规模的产业化装置的生产,产生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随后,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研究室主任金剑进行了超仿棉纤维研究部分技术报告,东华大学张瑞云教授进行了纺纱织造染整研究部分技术报告,中国石化仪征化纤有限责任公司技术专家薛斌进行了科技查新报告及用户报告。
专家组听取了项目完成单位的汇报后,审阅了相关资料,观摩了样品。经过质询和讨论,一致同意通过鉴定,表示项目已完成任务书的要求,总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项目设计并合成了新型分子结构的聚酰胺酯,开发了连续聚合、熔体纺丝关键技术,实现高比例改性组分在线添加和稳定聚合,制备出具有常压深染、柔软、抗起球特性的易染色超仿棉聚酰胺酯短纤维。
项目创新设计研制了改性剂在线添加均化装置,开发了改性剂在线精确添加均质稳定聚合关键技术,突破了CaSO3/多元醇无机-有机协同亲水改性技术,制备了回潮率优良的超仿棉聚酯纤维。实现了易染、亲水细旦和高回潮超仿棉聚酯系列产品的工业化生产。
项目研发了低成本导流型网格圈集聚纺和自捻型喷气涡流纺等新型纺纱技术及装置,研究了超仿棉聚酯纤维织物常压匀染、超仿棉聚酯纤维/棉混纺织物一浴一步法染色等技术,开发出超仿棉聚酯纤维机织、针织系列纯纺、混纺产品。
项目形成了超仿棉聚酯纤维、纺织染整产业化生产成套技术,建成万吨级超仿棉聚酯连续聚合、纺丝生产示范线,实现了纺纱、织造、染整产业化,技术路线先进、产品质量好,生产运行稳定,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蒋士成院士表示,超仿棉技术产业化的开发是一个重要课题,整个化纤行业,甚至整个纺织行业对其给予了很大的期待,该项目研发的三个系列的超仿棉聚酯纤维,对聚酯纤维产业的贡献很大。整个课题难度较大,不仅需要新的设备去匹配新工艺,还需要根据后期市场的反馈不断改进产品。课题越创新,带来的经济及社会效益就越大。
彭燕丽主任对超仿棉项目通过鉴定表示祝贺,项目顺利通过鉴定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既是对过去工作成就的肯定,也是下一步工作的起点。同时,希望承担单位加大技术的市场推广力度,使超仿棉产品获得更广泛的市场应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