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日下午,由化纤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支持的泉州市纺织纤维新材料产业发
展高层论坛在福建泉州召开。本次高层论坛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指导,中国化学纤维工业
协会、泉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共同主办,并得到东华大学、北京服装学院、天津工业大学、
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等单位的特别支持。本次论坛旨在围绕泉州市在纤维新材料、智能制
造、绿色发展、品牌建设等方面的产业需求,从政策支持、发展方向、国际合作、产业布局
等方面为泉州市纺织业发展进行交流与讨论,增强产业整体竞争力,助力泉州市经济高质量
发展。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原会长王天凯,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化学纤维工
业协会会长端小平,中国工程院院士蒋士成,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副会长贺燕丽、陈新伟
、赵向东,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办公室主任段红,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发展部副主任王
玉萍,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司副处长纵瑞龙,泉州市委常委、市政府副市长杨晓山,泉州市
工业和信息局局长黄国富,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有限公司原院长贾路桥、原院长赵强、顾问
赵庆章,天津工业大学教授肖长发,东华大学研究院副院长、教授王华平等领导嘉宾,来自泉
州市发改委、科技局、工信局的领导和各县市区工信局的代表,以及泉州市纺织服装重点企
业代表等参加会议。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副会长赵向东主持论坛。
泉州市委常委、市政府副市长杨晓山在致辞时指出,泉州市是我国纺织服装重要生
产基地和出口基地,产业链配套优势明显。2018年,泉州市纺织服装业规上企业1179家,年产
值超亿元企业616家,约占全部规上产值的91.7%,实现规上企业增加值759.32亿元,同比增
10.6%,占全省纺织服装产业的半壁江山。杨晓山相信,此次化纤界的院士、专家、学者、企
业家汇聚泉州,共同聚焦新材料、绿色制造、前沿科技、卓越人才等行业重点热点问题,共
同把脉泉州纺织业发展的新起点、新模式、新发展,这必将极大推动泉州纺织业转型升级
,促进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会上,泉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黄国富介绍了泉州市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现状。近
年来,泉州市通过制定实施纺织鞋服转型升级路线图,着手开展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
“数控一代”、“互联网+”等工作,发展动力不断增强,有力地促进了产业的转型升级,已
成为福建经济工业发展的领头羊。2018年,全市纺织鞋服规上企业1740家,完成产值
5345.2亿元。今年上半年,纺织鞋服行业继续保持平稳增长态势,1~5月完成规上工业增加
值588.01亿元。
当前,泉州市的纺织服装产业有三大特点:
一是产业链完整、品牌化、集群化,规模配套。行业生产企业1.3万多家,无论是纺
织、染整,还是成衣、辅料生产都有专业配套厂家,建立专业市场和较为完善的市场网络,整
体规模、配套、品牌优势突出。
二是转型升级有为有效。2018年,全市纺织鞋服产值超10亿元的龙头企业数量、产
值、行业占比分别为99家、产值2487亿元、占全行业产值的43.8%,行业集中度每年提升
2个百分点。规上企业研发年均投入增长16%,占行业规上增加值比重2.5%以上;参与智能化
改造企业达800多家,行业全员劳动生产率22.3万元/人。
三是发展后劲持续看好。2018年纺织鞋服工业投资达153.7亿元,主要投向两类:
一类是智能化生产物流项目,包括智能化工厂、车间、生产线等;一类是差别化纤维、高端
织造等中间项目。随着这些项目投产,纺织鞋服业的生产效率、质量以及产业链关键环节的
技术水平将得到明显提升。如百宏持续技改投资,牵手英威达,授权使用精对苯二甲酸工艺
技术建造新的PTA生产线,总投资57亿元,年设计产能250万吨。
基于此,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会长端小平对泉州纺
织服装业未来的发展提出三点建议:一是科技与品牌并重,企业要把发展重点放在打造科技
品牌上,这也是日、美品牌欧洲国家品牌发展的差别,中国应走日、美品牌模式,即科技品牌
,这也需要产业链合作和共同创新。此外,华为近期举办的时装秀,也启示我们,在互联网时
代,尤其是5G时代,跨界将是链接纺织与科技的一种方法。对于泉州政府来说,就需要在研发
中心、设计中心等平台的建设方面,下一番功夫。二是在经济增长由高速转为中高速增长之
后,行业的发展呈现龙头效应和细分为王的趋势,泉州在这一方面表现得并不明显,我们要研
究不同的产业结构特征,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三是“一带一路”已经变为行业的现实需求
,泉州拥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和竞争优势,可以考虑带领当地企业抱团走出去,在“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或地区建立工业园区等。
王华平作了《先进功能纤维材料的创新发展与应用》的报告,并对泉州纺织业未来
的发展进行展望:一是融合上下游产业链,既能做好规模化定制,又可实现个性化定制。同
时,要更加注重产品的性能,例如在运动服装的研发上,通过建立现代化运动休闲研发中心
,增强研发能力。二是从终端需求出发,研发更加贴近消费者的产品,同时做好基础性工作
,整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优势,建立完整的技术体系。三是支持泉州纺织院校的学科建设
,同时加强与国际研发机构的交流合作,进一步提升创新能力。四是创新产业发展模式,包括
强调单项冠军,深耕细分领域;重视消费体验,如利用模拟人体气候室等先进手段将科技与
体验相结合;品牌管理的创新;服务模式的创新;新的应用领域的创新,重点关注城市绿化
、现代农业、生物医用材料等领域。
中国工程院院士蒋士成表示,泉州纺织业的创新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尤其是在
纤维源头创新方面存在一些差距,未来要加大科研投入、重视人才引进以及创新平台建设
,让前道开发赋能后道应用,以协作方式共同创新,做强产业链。同时,要重点发展生物基纤
维、高性能纤维、生物医用纤维等新型纤维材料,要在差别化、功能化、高性能化等方面有
所平衡。其中,发展高性能纤维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为泉州纺织业的长远布局考虑。另外
,蒋院士以近日江苏的国家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建设方案通过论证为例,建议泉州在省、
地方政府支持下,建设大型企业、院校参与的省级创新中心,进而建立国家创新中心,以支撑
行业创新发展。
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副会长贺燕丽从绿色纤维认证的角度提出建议。绿色纤维
认证涵盖的纤维产品要求原料来源于生物质或可循环再生材料,生产过程低碳环保,制成品
弃后对环境无污染或可再生循环再利用,主要包括生物基化学纤维、循环再利用化学纤维、
原液着色化学纤维三类产品。目前,已经有21家企业通过了绿色纤维认证,可使用绿色纤维
标志。绿色环保已是行业的大趋势,她希望泉州纺织企业能够在这三类绿色纤维的生产以及
使用上发力,尤其是泉州的品牌企业,应该积极采用绿色纤维认证产品,通过品牌带动产业链
上游的认证,加快推进泉州纺织业的绿色化进程。同时,绿色纤维标志在经过认证的条件下
也可以应用于纱线、面料、服装、家纺、产业用纺织品等化纤行业下游领域,也就是说,泉
州品牌企业在使用绿色纤维之后,也可以进行绿色纤维认证,通过逐渐提升绿色纤维的社会
影响力,也可以树立品牌的绿色形象。
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司副处长纵瑞龙认为,泉州应继续从培育纺织鞋服先进制造
业集群方面着力,加强科技创新,同时注重品牌价值的再提升和再创造。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原会长王天凯在讲话中充分肯定了泉州纺织产业取得的成绩
。他强调,面对消费升级和需求的变化,纤维材料产业的转型升级越发重要。泉州品牌企业
要明确自身定位,要研究需求的变化,以需求引领创新,加大研发投入和人才培养。相信有政
府支持,企业努力,泉州纺织化纤产业一定会取得更好发展,助推纺织行业加速高质量发展
,为实现建成纺织强国目标做出更大贡献。


|